詩不一定只供欣賞,在古代,詩和說話應對有非常密切的關係,所以孔子說「不學詩,無以言」,這個「言」字就是指說話應對,換言之,詩有著很高的生活及實用價值。詩歌其實也是表達想法及抒發情感的上佳工具,所以古人說:「詩者志之所之也,在心為志,發言為詩」;不單如此,「激」起來,還會樂極忘形,又唱又跳,所以又說:「情動於中而形於言,言之不足故嗟歎之,嗟歎不足,故詠歌之,詠歌不足,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」《毛詩序》。
詩不單可以「言己志」,許多人更會引用別人的詩來「言志」,用得恰當,還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印象最深的是96/97年度的港督施政報告,彭定康用傑克•倫敦(Jack
London)的幾句話作結:
「寧化飛灰,不作浮塵。寧投熊熊烈火,光盡而滅;不伴寂寂朽木,默然同腐。寧為耀目流星,迸發萬丈光芒;不羨永恆星體,悠悠沉睡終古。」
寫得好,譯得好,引用得更好……臨別之際,引用別人的詩來言志,說出對香港未來的深切盼望,言已盡而意無窮,委婉至極,今天讀來,令人無限唏噓感慨。
(徐福強 2004年3月1日)
|